6月25日,在校团委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带领下,“美丽乡村科教e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10名大学生走进黄河馨苑社区,开展为期3天的线下志愿服务活动。
黄河馨苑社区是政府实施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安居工程,也是团省委2022年“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暑期报到指定对接社区之一。出发前,实践团队成员做了精心准备和走访调研,并结合社区实际和居民需要制定了周密的社会实践计划,聚焦社区调研、科普宣传、走访老党员、捐赠书籍、文化观影等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调研社区新生活,感受时代发展脉搏
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头顶骄阳,冒着高温,走村入户,与村民亲切交流,以面对面访谈和调查问卷形式,对迁建以来社区生活的发生的变化和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进行了充分调研,并形成了分析报告,为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献计献策。
举办科普小课堂,点亮小小“科学梦想”
科普是本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重头戏,实践队队员结合专业特长,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广场,开展科技产品展览、科普小课堂等活动。在社区广场,队员们刚把迷你感应机器人、自动循迹小车等自制科技产品摆出来,就吸引了在广场上乘凉的村民们,大家纷纷围上来,好奇的听实践队队员耐心讲解。
在社区会议室,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小课堂正在进行中。看到能飞回来的纸飞机和会吹气球的水,小朋友们都睁大了眼睛投出好奇的目光。“这是一堂普通的科普小课堂也是一堂科学启蒙课,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追寻科学的种子,让他们认识科学、爱上学科,这就是我们这次科技下乡活动的意义。”指导教师张丛丛说。
走访党员奋斗榜样,感悟使命担当
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实践队队员走访了“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老支书,为他们送去了大米和奶制品。在谈到在滩区生活时,居住在社区的东谢村老支书高振明动情地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见证了家乡由贫穷落后到现在的百姓安居乐业,归根到底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原来的村址居住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孩子上学、老人就医都很困难。村台距离黄河仅200多米,存在着河水泛滥的安全隐患。迁入安置新居后,离学校、医院、菜市场都近了,10分钟生活圈正在形成,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强了。
捐赠图书,关爱童心共沐书香
实践队队员了解到社区正在建设儿童活动室,儿童读物很是缺乏。机电工程学院领导得知此事后,立即行动,购买了一批儿童读物和书籍,开展爱心捐书活动,大力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滨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春磊也捐出了给自己孩子买的儿童读物,他说,“我们跟社区达成一致,以后会为居民开放儿童文化体验活动区,让孩子们闲暇之余能有书看,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为打造便民社区出一份力。”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对黄河馨苑社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感基层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自已也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领队李天宇深有感触地说。
重温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血脉
傍晚时分,队员们来到社区广场,为居民展映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现场吸引了不少纳凉的男女老少,“俺好久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这部电影仿佛又把我们拉回到了抗战年代,我们要倍加珍惜革命先辈用血肉换来的和平与安宁,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表示。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也得到了黄河馨苑社区书记刘亮的高度评价,他说,“滨州学院这批大学生有理想、守纪律、能吃苦,他们沾露水,接地气,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他们从中增长了才干,受到了锻炼,为今后积累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滨州学院青年学子提供了运用知识、施展才华、磨练意志、实践成才的平台,畅通了传播现代文明,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更让同学们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造福社会的信念。